重点专题 > 春节祝福语 > 春节习俗 > 正文

中国古代年俗

2016年01月20日 出处:pchouse 责任编辑:dingshuxuan

    春节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从古到今都非常重视。小编想借着这个春节来告诉大家关于中国古代年俗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中国古代年俗

中国古代年俗

    在古代过年的“钱年俗”中,“压岁钱”是最重要的一种。压岁钱又写作“押岁钱”,还有“拜钱”、“岁钱”、“新年岁”、“分岁钱”、“守岁钱”等多种叫法。古人是这样定义的:在过年时“赠小儿钱,曰压岁钱”。

  这种概念的“压岁钱”,也是最为流行的说法。压岁钱的产生与古人对钱币功能的崇拜有直接关系,古人认为,凡钱都有“厌胜”功能,能辟邪趋吉,保健康平安,压岁钱的民俗学功能,最初就是“厌胜”。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压岁钱”中条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这个说法,反映的就是“压岁钱”的本义。在同一词条中,富察敦崇又称,“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如何给小孩子压岁钱?通行的是小孩给长辈磕头拜年后,长辈就会递过准备好的压岁钱。其实,清代最讲究的是将钱用红线串起来,放在孩子睡觉的房间。据清蔡云《吴歈百咏》记载,当年的杭州“除夜将睡,以钱置小儿女枕边,名‘压岁钱’。”

  古人的压岁钱一般给多少?肯定不是现在的“多多益善”,但也非“意思一下”就行。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祈望,所以准备压岁钱时都要讨个吉利,多“以百为数”,即压岁钱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取“长命百岁”之意,故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

  “百岁钱”风俗在民国时仍很流行,民国二十六年《衢县志》记载:过年时,“尊长选大钱数十枚分赐孙子,曰‘压岁’。多至百文为度,亦曰‘百岁钱’。置之卧所,是为‘压岁’。”老家在浙江绍兴的周作人,在其《儿童杂事诗》中便曾回忆了小时候在故乡得压岁钱的情形:“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

  过年“挂门钱”有什么讲究?南宋时期家家“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

  过年时流行的“钱年俗”还有“挂门钱”,这种“年俗”有些地方至今尚存。门钱,顾名思义是挂在门上的钱,又称“黄钱”、“红钱”,在民间眼里它是“喜钱”,但并不是真的流通货币,乃五色纸钱。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岁晚节物”条记载了当时的年俗:“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挂门钱风俗是为了迎接门神,到后来挂门钱又被赋予抵御“疫神”的作用,成了避灾驱疫的需要,与门挂桃符是同一原理。

  因为放置手法的不同,挂门钱又叫“贴门钱”。乾隆《石首县志》记载,当地大年三十,“贴五采门神与桃符,并挂纸钱于门壁。”

  古代做生意的人家尤其重视挂门钱,将所贴的纸钱称为“利市钱”。光绪《曲江县志》记载,当在“除夕馈年,换新春联,贴门神、利市钱。”在挂门钱风俗基础上,还衍生出挂“散钱”–把钱挂(贴)钱到家中器具上,以图吉利。光绪《沔阳州志》记载,当地过年时,“家中器物均散挂钱纸,曰‘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