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题 > 元宵节祝福语 > 元宵节习俗 > 正文

元宵节吃汤圆的来历

2015年02月19日 出处:pchouse 责任编辑:zhushiming

-

  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由来已久,元宵节吃汤圆不仅是为了讨个好意头,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以下介绍元宵节吃汤圆的历史。

  元宵节吃汤圆的历史要追溯到远古时代,那时玉皇大帝为了一统天下,特派灶神菩萨长驻人间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历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萨向玉帝回禀道:“人间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饭。每日辛勤劳动,从不歇息,长此下去,我担心庶民们会因过度疲劳累坏身体,不能生产,必将影响贡献。”

  玉帝闻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师下凡,给百姓们吃些药,叫他们慢慢地发起病来,自然就会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师下凡照此办理。

  正月十四日晚,药王菩萨就将百姓的夜餐变成了汤圆,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剂,百姓们吃了,第二天早上疯病全好了,家家照旧男耕女织,恢复了往常的劳动。这就是在中国广为流传的吃汤圆的历史。

  中国人凡事都追求好意头,“汤圆”寓意团团圆圆,宋代周必大《元宵煮浮元子》的诗中有着“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的句子,现在台湾“吃了汤圆好团圆”的民谣也广为人知。

  史料记载,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可追溯到唐代元宵节吃的面蚕,到宋代被叫做乳糖圆子,据信这就是汤圆的前身。

  吕原明的《岁时杂记》就提到:“京人以绿豆粉为科斗羹,煮糯为丸,糖为臛,谓之圆子盐豉。捻头杂肉煮汤,谓之盐豉汤,又如人日造蚕,皆上元节食也”。到南宋时,就有所谓“乳糖圆子”的出现,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们就以‘元宵’来称呼这种糯米团子。

  “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这首清朝的《上元竹枝词》就反映了北京老早以前就有元宵节吃汤圆的习惯,并且当时已有以出售汤圆著称的字号。

  到明代元宵这种叫法多了起来,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记载有其做法。此外,到清代又叫做八宝元宵,汤圆作为一种美食广为人知,最终成了元宵节不可或缺的食物。

  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花生、山楂、白糖等等,煮、蒸、煎、炸皆可。

  民俗专家表示,汤圆样子犹如一轮明月挂在云空,在元宵节吃上一碗汤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象征着团圆吉利,这是中国人民对阖家团圆的美意,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之情。

  汤圆在南北方的叫法也有所区别,北方叫元宵,在南方习惯叫汤圆。但是无论叫法如何,都显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和热爱,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热爱。吃元宵要吃出不一样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