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题 > 元宵节祝福语 > 元宵节习俗 > 正文

元宵节的故事

2018年03月01日 出处:pchouse 责任编辑:ouxiaohong

d

  说起元宵节,人们总是有说不出的感觉。在这样一个节日中,我国有着哪些形形色色的传说呢?这些元宵故事向我们展示一个怎么样的元宵节呢?

  千百年来,我们祖先对于月亮有过无尽的思念,有过极致的赞美,有过探究的梦想,以此形成的月亮文化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月亮早已成为中国的大众“情人”。“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还有“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下夜郎西”,“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都对月亮寄寓了万千情思。

  元宵节花灯种类甚多,或是仿照事物的形象编制的形象灯,如龙灯、虎灯、兔灯等等,或是根据民间故事编制而成的活动灯,如牛郎织女、二十四孝等等,表现忠孝节义的民族精神。各种花灯制作工巧,一展工匠的智慧和技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盛大,民族特色越来越浓,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三天;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为五天;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因为灯期不同,所以最初张灯的那天叫“试灯”,十五这天叫“正灯”,最末一天叫“残灯”、“阑灯”。

  元宵时节的月亮迸发出无尽的风韵,引发沛然的诗情和无数的咏叹。“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崔液《上元夜六首》),“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张祜《正月十五夜灯》)。这些精妙地描写,为元宵节勃发了文化脉动。没有满月高悬众星拱卫,很难设想诗人会用笔轻灵、设色徍妙、空灵高远、诗情沛然。可以说中国人对于月亮的情感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嫦娥奔月”的神话,正是中国人渴望美好的寄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春节文化、元宵文化开始向国际跨越,从中国文化向世界文化挺进,越来越被不少国际人士认可和喜欢。但只有用我们全体国人的热情来拥抱,才能让春节文化、元宵文化展翅飞翔。因为任何文化的“输出”,都离不开本土人的热情支持,如圣诞节、感恩节等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就是由于人家国人的热情,才吸引了我们的关注,然后才有了洋文化在我国的传播。

  近年来,我们的春节、清明、端阳节的走出去,也是我们国人的热情支持,高端大气有内涵,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然后才有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立足、生根、发芽、开花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