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去哪最接地气儿?在天桥遇见胡同里的设计师

2017-9-30 15:51:47  来源:pchouse  作者:佚名  

近来,热搜关键词除“北京国际设计周”之外,还有“胡同”深入人心,幸运的是,在“北京国际设计周天桥艺生活分会场”,你可以同时捕捉到设计与文化这两者在胡同日常中的存在。

随着国庆十一假期临近,建议尚未做安排的朋友不妨到“天桥忆巷 胡同串行”,好玩儿有趣是一方面,站在生活方式变革的节点眺望未来,体验新旧时代的变化,从而思考当下社会中我们所处的位置,也许会让假日时光变得意义非凡。

11

11

“天桥”又名“天子之桥”,是清明时期帝王祭告天坛路经之地,翻开它,方圆天地,街巷物语历历在目。

这里既是千年来百姓文化生活的印记,又是历经璀与璨沧桑的南城记忆。

十一去哪最接地气儿?在天桥遇见胡同里的设计师

走进这片地域的人,都能感受到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微妙。

天桥胡同这种有机而独特的半生态环境,不仅从建筑图纸上反映出中国独有的历史文脉,还通过光照,空气,植物,让日常生活变得立体,可以真实感知。

十一去哪最接地气儿?在天桥遇见胡同里的设计师

11

11

至于“天桥”与“北京”的关系,如果你去到“北京国际设计周天桥艺生活分会场”的展览现场,你会读到下面这两句话:

天桥,对于熟悉北京的人来说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对于不熟悉北京的人来说是一本历史书。

--摘自天桥艺生活总策展人吴文一自述

11

古人云 “酒旗戏鼓天桥市,多少游人不忆家”,可见古代 “天桥” 地段的繁华程度完全不亚于今日的 “太古里” 。很多人时隔经年再回到天桥街巷时都会感言,这十几年来一景一物竟没有丝毫变化。

“天桥” 作为时间的载体,也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黄皮肤、黑头发,从出生就被继承了五千年历史的文化血统,保护“胡同”不止是责任,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

11

十一去哪最接地气儿?在天桥遇见胡同里的设计师

4

将创新的生活方式带进古老的历史街区,正如“天桥艺生活” 板块创意总监、著名建筑师吴文一阐述在介绍会上阐述的那样,“今日的“天桥”需要刷新一个概念,今天我们讲的文创社区不再是过去的创意园区。

文创社区首先看重创意的价值导向,其次看重社区生活、日常生活的营造。经历了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终于意识到了一个高品质的日常生活才是我们真正的追求。” 与此同时,“天桥” 也将持包容性的态度迎接各国友人,无论你来居住或是工作,只要此刻你在北京,就是今天北京生活的见证者。

11

11

11

我曾经在为时不长的设计经历中,遇见过为数不多的外籍访华设计师。令我感到有趣的是,他们似乎都对 “胡同里的生活” 情有独钟。经由《梦想改造家》圈粉无数的暖男建筑师青山周平自不必我介绍,日本国宝级建筑师隈研吾也是众所皆知。

来自荷兰的建筑师Winy Maas,瑞典建筑师Max Gerthel,和拥有俄罗斯和毛里求斯双重国籍的工业设计师Andreas Ivan,他们也都曾在狭窄的北京胡同中工作、或生活。尤其是我的好朋友Andreas,每次听他用那不怎么流利的中文谈起“Hu Tong”,眼睛里闪着光,如今Andreas已经换过好几个“胡同”里的工作室,我猜他简直“爱死了”在胡同里生活的状态。

如果你有机会在“天桥艺巷”里偶遇一个外国人,就跟他聊聊 “胡同生活” 感受吧,相信你也会惊讶于他们内心对中国文化饱含的个番滋味。

11

十一去哪最接地气儿?在天桥遇见胡同里的设计师

当一个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发自内心流露出来,这是最能唤起我们对文化传统的感知与自省的时刻,中国人对胡同的感情自然更加深厚。

国际知名设计师马岩松,张永和,朱小地,胡如珊等一度倾力打造老胡同里的院落式创意办公环境。

本次设计周上,天桥盛世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北京科艺文创、米兰中欧创新中心共同签署了理想家文创社区研究院落户天桥演艺区的战略合作协议,这标志着第一个以“在地设计、在地创新”为宗旨的专业文创机构在普通社区落地、扎根。

11

吴文一,周宇舫,陶磊,李永明,郭亚楠,史洋,韩文强,车飞,章雪峰,唐康硕,张淼多位经验丰富的建筑师合作,对胡同中10个小空间进行更新改造,为该区域内的居民搭建“半共享” 式生活空间,为老胡同注入了新的日常与活力。

如果你十一期间去胡同串行,3个完成改造空间可以让你一饱眼福,至于剩余建设中的空间,社区胡同更新改造实践计划,将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结束后也一如既往地持续下去。

11

11

生活不会像展览昙花一现,当胡同文化生活遇见有丰富社区改造经验的设计师,一种全新的城市更新方法及公共空间模式,将带来怎样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我们拭目以待。

 

北京国际设计周 | 天桥忆巷 - 社区改造实践项目一览

让人大跌眼镜的共享思维,新鲜有趣儿的对外功能,就连每个改造空间的名字都有不少来历,让我们来看看设计师都在胡同里做些什么?

1号空间 喇叭房

人流密集留学路40号是胡同区难得的公共空间,同时也是街坊邻里日常生活最重要的交往空间。CU Office 将其改造成社区信息咨询服务和社区文化展示空间。建筑平面做成一个喇叭状外观,故名为“喇叭房”。

11

2号空间 溜边儿

留学路46号位于商业为主的繁忙街道上,LD Studio 将其改造成为社区传统美食空间,空间名称“溜边儿”正来源于火锅饮食文化用语。

11

3号空间 天景屋

赵锥子胡同75号,Archstudio 将其改造成兼具社区图书馆和活动议事功能的空间。由于公共活动空间,建筑应尽量开放,建筑师在保留原来屋顶天窗前提下植入两个天窗,纳入光影天景,内部人的感官与大树产生关系,想必“天景屋”一名由此而来。

11

4号空间 一间院

赵锥子胡同108号位于胡同中分支死胡同内部,CU Office 将其改造成艺术家服务空间,如何利用狭小的空间变成整改设计的出发点,建筑师将三间房不再加上一个院子变成了一个整体,故此名为“一间院”。

11

5号空间 一刻堂

赵锥子胡同82号,MAT将其改造成社区管理站,社区信息咨询服务。不改动原有建筑结构和门窗位置的前提下,建筑师通过空间逻辑整理和外立面窗的功能化改造,让小课堂以一个开放的姿态面对社区,也希望能够将小课堂学习行为蔓延到胡同中。

11

6号空间 生息堂

赵锥子胡同72号,原建筑为两户,采光通风不良。A9 Studio 后打通中间隔墙,封闭了东侧入户,将其改造成医疗卫生服务空间,供社区居民“休养生息”。

11

7号空间 万花筒

赵锥子胡同58,60号,TAOA将其改造为社区故事汇和棋艺书画室。在不改动建筑本身建构以及外部立面状态下,内部空间从地面延伸至顶部三个不规则四面倒锥形发光天井,从而形成了一个寄生在原有建筑内部的新空间,大概是因此被命名为“万花筒”吧。

11

8号空间 5号浴室

坐落于鹞儿胡同5号,LD Studio将其改造为社区管理式淋浴间和洗衣房。新的外立面增加了新构造的雨棚部分,使其具备当代风格元素,而主体建筑的保留是对街区发展历史的尊敬和保护。四个连排建筑联结成,内部空间重新规划,“老瓶新酿”是建筑师对浴室的定位体现。

11

9号空间 共享小厨

铺陈市胡同61号,Hypersity将其改造成为社区共享厨房。内部主体结构全部保留,剔除影响消防和视线的高矮墙,加宽部分元素作为出轨,增加必要的排水排烟等厨房设施。

11

10号空间 九湾儿

校尉营胡同34号,MAT将其改造后变成社区棋艺书画室。建筑师通过一个植入的翻折空间作为动线引导,将内部空间分成两部分,入口小空间为手工作坊,供平时手工、阅读、棋牌、学习之用;里侧大一点的空间为活动室,提供演示、表演、书画等灵活使用功能。

11

11

撰文:Cathy Wu

1

责任编辑:wujibing
公众号二维码
转载申明:太平洋家居网独家专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网友评论

选风格填面积,马上免费预约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请选择风格
  • 请选择你喜欢的装修风格
  • 简约风格
  • 中式风格
  • 欧式风格
  • 田园风格
  • 日式风格
  • 混搭风格
  • 地中海风格
房屋面积不能为空
手机不能为空
请选择你所在的城市
城市不能为空
60获取验证码

立即免费申请

我已阅读并同意《隐私政策》

热门案例

太平洋家居网官方APP